紫和医话 | 重症肌无力保健疗法——捏脊

发表时间:2021-01-29 15:29




















中医传承 | 医患交流 | 医馆故事

健康管理 | 人文关怀




重症肌无力为当今难治之病,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自1986年承担本病之“七五”攻关课题以来,与课题组成员,在临床疗效与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可喜的成绩。


探究病理,西医认为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于脾胃,邓老认为“治病必求其本”,必须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兼顾其他次要矛盾,才能取得理想之效果。


睥胃的病变是主要矛盾,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故于规则药物治疗的同时,可加强一些相对简单可行的按摩手法,其中捏脊疗法尤适合。





捏脊疗法

捏法,以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用力挤压受术部位的手法;用于背脊部并结合上提动作,称之为“捏脊法”或“捏积法”


【功      效】

具有健脾胃、消食积、和脏腑、行气血、通经络、调阴阳、强身体等作用。

【适用人群】

最常用于半岁到7岁的宝宝。

也可用于成年人,尤其是脾胃虚弱、正气不足者。常应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及小儿疳积,外感、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症。

【机     理】

它可以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整体地、双向地调节内脏活动,从而防治多种疾病。

【操作方法】

患者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捏脊的人站在患者后方,操作方法有两种:


01

两指捏

两指捏: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患者的骶尾部,大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


02

三指捏


三指捏两手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抵在患者的骶尾部,食指、中指在前,向上捏起皮肤,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







捏脊手法及注意事项

上述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


【手      法】

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第2、3、4遍仍按前法捏脊,但每捏三下再将背脊皮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再重复第一遍的动作两遍,共6遍。


注意开始做时手法宜轻巧,以后逐渐加重,使小儿慢慢适应。要捏捻,不可拧转。捻动推进时,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最后用两拇指分别自上而下揉按脊柱两侧3~5次。


【注意事项】

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以6遍为宜。一般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疗效欠佳者可连续治疗多个疗程。捏脊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疗效较好,室内温度要适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温暖,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若患者背部皮肤有破损、疖肿、皮肤病等情况下,暂禁止捏脊。



【脊   柱】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捏脊法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

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


【七节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作用:温阳止泻、泻热通便。

应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临床上常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症。


【龟   尾】尾椎骨端。

作用:调理大肠。本穴即督脉经之长强穴,揉之能通调督脉之经气。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


邱仕君教授于门诊教患孩家属行捏脊治疗

黄子天医生摄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名医门诊室



为推广弘扬邓铁涛教授临床经验,由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代表性传承人刘小斌教授、邓中光教授、邱仕君教授领衔,组建邓铁涛师承团队紫和堂重症肌无力中医门以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硬皮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等神经肌肉类疾病为主攻方向开展临床工作,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点击下图,了解邓老师承团队更多资讯↓


推荐阅读

1.重症肌无力患者,应该怎么吃?

2.邱仕君教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医案一则

3.眼肌型重症肌无力验案一则





预约/咨询热线:020-80925786
开诊时间:周一五08:30-21:00,周二三四六日08:30-17:30
医馆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滨江东路795号3楼